|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文章内容
市三医院成功引进便携式B超
----在B超引导下已开展多项新技术
近期,娄底市第三人民医院成功引进便携式B超,并利用便携式B超的优点,已成功开展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等多项新技术,获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其一: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
以往,在实施中心静脉置管时,往往是依靠麻醉医师在盲探下寻找生理解剖位置,因此对局部解剖熟悉程度及操作经验的要求就要更高。比如在进行颈内静脉穿刺时,有些病人本身存在肥胖或生理解剖变异等因素导致穿刺过程不顺利,常需要反复穿刺来寻找方向,因此可能导致穿破颈动脉、穿破胸膜等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在B超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则能有效的避免那些不良因素,大幅度提高穿刺成功率,并且损伤小、并发症少,有效避免盲目的穿刺所带来的血管、神经、肺损伤(静脉穿刺本身具有的风险如空气栓塞,血栓栓塞等风险不可避免),尤其是对危重病人、病态肥胖病人、解剖标志不清者效果更为确切。
其二: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
麻醉科充分运用B超的特性还将其使用在PICC这一操作上,通过B超的先行定位,确定血管的走向后再进行穿刺,不仅提高了效率也降低了一部分并发症的发生率,两全其美。
其三:B超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
在以前麻醉方式和麻醉药品种类均较为单一的时候,臂丛是一项十分考验麻醉医师的局部解剖知识和麻醉经验的操作。例如肥胖病人或者生理解剖变异的病人,本身体表标志就不明显,还有二次或多次手术病人,因为人为的改变也对一部分组织结构造成影响,而这些最终不良因素就会直接作用于麻醉效果。而且麻醉医生还要综合考虑个体差异,麻醉的耐受性等影响,各种各样的因素杂合在一起就导致了即使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医师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一台臂丛的麻醉效果,当臂丛效果不理想时就只有选择术中再次穿刺,或者辅以局麻药物、静脉药物等方式,而这些又会降低麻醉及手术的安全性,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对病人是一种伤害,也影响了手术的操作,有悖于麻醉的初衷。
但是B超就相当于给了麻醉医生一双眼,相当于让麻醉医生在直视体表下的状态下找到神经,找对神经,再针对性的给药,这样就能很好的保障麻醉的效果,极大地减少了病人的不适感,无形中也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B超引导下臂丛相比较传统的盲探不仅提高了穿刺成功率,也能大大的减少并发症例如霍纳综合征、气胸、膈神经阻滞等,使病人生命得到更好地保障。
以上新技术的开展对保障医疗安全,避免医疗风险,提高了的整体麻醉水平,增强了临床麻醉的安全性与可控性,满足人们对于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科普: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各脏器及周围器官的各种断面像,并且图像富于实体感,接近于解剖的真实结构。在现代医学影像学中与CT、X线、核医学、磁共振并驾齐驱,互为补充。它以强度低、频率高、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而著称,尤其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测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观察有其独到之处。B超定位技术是近年来医疗技术领域的重要变革,因其无创及直观的影象学倍受医务工作者的亲眯,比如B超定位下动、静脉穿刺,臂丛神经阻滞,还有更高尖的技术如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等,为专科麻醉的服务内容增添了极富价值的一页。(屈愿)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